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最近,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举行了首场演出。音乐总监吕嘉亲自指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并携手宋元明、王冲、王鹤翔、赵丽丽等众多知名歌唱家领衔主演,以磅礴的气势为这部作品的首次公演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是一部由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倾力打造,文学大师莫言担纲编剧的力作。莫言,作为小说《红高粱家族》的原作者,在将这部小说改编为歌剧的过程中,反复打磨,七易其稿,力求完美呈现。在歌剧《红高粱》中,他生动地讲述了抗战时期山东高密乡村民戴凤莲(九儿)、余占鳌等人的传奇故事,同时,以质朴而浓烈的手法,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英勇抗争。 这部歌剧不仅继承了原著的浑厚鲜明的文学底蕴,更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创新。郭文景在创作过程中多次强调,主创团队致力于将《红高粱》打造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歌剧新样本”。歌剧的开篇,以唢呐的激昂旋律奏响全剧的核心主题,那响亮而驳杂的声音,仿佛旷野中的生命呐喊,激荡人心。这段旋律源自胶州秧歌,为整部作品奠定了热烈而又悲怆的情感基调,令人印象深刻。

《红高粱》是郭文景的第5部歌剧,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郭文景着重突出了中国观众欣赏习惯对创作的引领作用。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比比皆是:单扁郎的宣叙调充满乡土味,是作曲家按照高密方言的音调记谱而成;戴老三的咏叹调“风吹着高粱地”用茂腔素材写成,音乐色彩明媚轻快;刘罗汉准备出走时,深恋他的凤仙唱出感人至深的“罗汉大哥啊”,这首咏叹调的音乐素材来自柳腔-反调和茂腔-女腔原板两种山东地方戏;刘罗汉就义的咏叹调伴着高亢板胡,扣人心弦,在他壮烈牺牲后,合唱“红高粱赞美诗”响起,犹如一道曙光照彻的合唱取材于山东梆子……此外,郭文景揉入京剧西皮流水、西皮快板滔滔不绝、酣畅淋漓的特色,当余占鳌被鬼子追捕时,音乐节奏紧密,急迫逼人;当收下单家好处的戴老三与女儿争执时,父女俩你一句我一句,竟吵出了些许京剧《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段的神韵。

但若对《红高粱》抱有完全的、纯粹的“民族歌剧”的期待,观众或许会感到一丝“失望”。以剧中最典型的角色九儿、余占鳌为例,他们的两组饰演者宋元明、王冲以及乌列热、郭子照都采用典型的美声唱法。“之所以选择美声唱法,是因为《红高粱》的核心气质在于那种旺盛、张扬的生命力。”郭文景说,无论是凸显九儿刚烈性格的“烈火动机”,还是余占鳌抢亲时的十足匪气,“这些都适合用比较交响化的音乐语言来刻画。”诚然,《红高粱》的音乐风格也许不会符合每一位观众对这个题材、这个故事的期待,但中国音乐家对所谓“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探索,明显已步入更加深邃自然的层面。

在舞台艺术的呈现上,《红高粱》这部作品同样倾注了导演王筱頔的匠心独运。他巧妙地构筑了一个天圆地方的视觉空间,其中一弯弧形的屏幕仿佛是苍穹的缩影,悬挂在舞台正上方。这屏幕时而化身为九儿难以逃脱的、鲜血般刺眼的喜轿轿顶,时而幻化成单家大院围起的狭小天空,甚至转变为掠过高粱地上的滚滚白云,那几乎垂落下来的影像,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沉浸式的情绪体验。 舞美设计大师季乔以“红高粱”为核心视觉元素,精心设计了一片由矩阵构成的“高粱墙”。随着剧情的推进,这面墙仿佛生长、摇曳,一抹鲜艳的红色渲染其上,寓意着生命的孕育与滋养,宛如一座“生命的摇篮”。这样的设计不仅铸就了一幅生动的“民族的群像”,更让观众在视觉与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共鸣。

2025-10-13 06:59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