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在9月26日的上海西岸大剧院,随着音乐剧《风声》全球首演的圆满落幕,总制作人阿云嘎的一番话语在持续的掌声中显得尤为感人。这部音乐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原创作品,历时3年的筹备与打磨。它将麦家原著中裘庄的生死较量与信仰坚守,巧妙地融入音乐与舞台艺术,谱写了一曲穿越时空的英雄赞歌,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

据悉,备受瞩目的音乐剧《风声》即将于9月26日拉开帷幕,并持续精彩上演至10月19日。在这期间,当动人终曲《青山上》的旋律在舞台上回荡,伴随着灯光的变幻与观众席此起彼伏的掌声,不仅是对1941年裘庄情报暗语的深情演绎,更是当代观众对英雄先烈的深切致敬,是对信仰永恒传承的深刻回响。正如演员阿云嘎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长河中的艰辛历程,深刻理解并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首演当晚,原著作者麦家亲临现场,观演后直言“超出预期”。“音乐剧不只是台词与表演的叠加,更要靠旋律、和声完成情感的递进与升华。”麦家特别提及,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让他印象深刻——“李宁玉的冷静坚韧,顾小梦的张扬成长,在旋律与对话交织中变得立体动人”。他认为,原著“一两栋房子、三四天时间、一个核心谜团”的限制时空设定,本就与舞台艺术的表达特质高度契合,而音乐剧通过倒叙与主题旋律的回环使用,更深化了角色间复杂的情感,让经典文本有了“更具现代感的共情力”。

这种“文本与音乐骨肉连筋”的创作追求,贯穿了整部剧的打磨过程。阿云嘎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始终秉持“音乐不该只是背景,它必须是另一种叙事”的理念。“我们要捕捉的是‘悬疑中暗涌的诗意’与‘绝望里藏匿的希望’,比如《一九四一年的中国》《迷雾》这些唱段,旋律要能推动剧情,歌词要能解码人物心理。”据音乐总监赵纪昀补充,13人现场交响乐队的配置,正是为了让音乐与剧情“严密咬合、同步呼吸”,时而营造压迫感,时而剖白角色心曲,让观众在听觉中沉浸式感受1941年裘庄的紧张氛围。

编剧陈天然则分享了剧本改编的巧思。“我们舍弃了旁支线索,把故事浓缩在72小时的密闭空间里,还加入了‘剧本杀’式的回溯独白。”她以李宁玉的《请用爱将我掩埋》唱段为例,“这段独白把她赴死前未言说的信仰与挣扎全融了进去,观众能跟着角色的内心一步步贴近真相”。作词歌特进一步阐释,剧中角色的成长轨迹始终围绕“信仰与人性”展开。“他们从最初的个人情感、求生欲望,慢慢升华为对民族存亡的担当,这种‘从小爱到大爱’的蜕变,要靠音乐和戏剧冲突具象化。”

走进上海西岸大剧院,音乐剧《风声》的舞台设计堪称“视觉与感官的双重震撼”。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师吴弼泳(韩国)在采访中介绍,自己刻意强化了裘庄的“密闭感”与“叙事参与感”。“通过LED屏的丝滑时空转换,让观众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被监视的庄园,每一处光影变化都在暗示剧情走向。”现场观众也对这一设计给出直观反馈:“斜面舞台更容易看清纵深,风雪场景的立体环境音让人脖子后面呼呼吹北风,沉浸感特别强。”

经过现场观赏,《风声》的舞台呈现以简洁的实体道具著称,不依赖于复杂的场景搭建。相反,它以LED光影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无论是角色空间的转换还是剧情氛围的塑造,都依靠光影的巧妙变化来实现,整体视觉效果充满现代感与炫酷气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音乐剧的观赏性极高,即便将其比作“畅快淋漓的大剧”,也毫不打折。整部剧时长140分钟,剧情紧凑且一气呵成,下半场更是高潮频出,巧妙地将间谍战的紧张悬念与角色的信念抉择交织推进,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

2025-10-13 07:0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