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的激情澎湃,新疆和田赛乃姆的活力四射,甘肃敦煌舞蹈的梦幻迷人,厦门闽南童谣《天乌乌》的天籁之音……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打造的精品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四季,目前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火热播出。该节目秉持“思想引领、艺术表现、技术创新”的创作宗旨,深入甘肃省、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和田、福建厦门等地,细致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构筑起“深耕地域、科技助力、文化交融、生活融入”的非遗传播新模式。观众们在节目中跟随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之旅,得以沉浸式体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及其生机勃勃的传承现状。

在内容方面,该节目巧妙地挑选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素材,不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叙事线索,而且与国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采取“一地一主题”的精确叙事手法,让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融入更广泛的文化议题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中,“甘肃篇”展现了敦煌石粉彩绘、敦煌舞蹈、夜光杯雕、崆峒派武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更将非遗技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连,如将夜光杯雕“水磨抛光法”的匠心巧思融入现代能源领域,每年减排35万吨的成效,让丝路文明在绿色发展中熠熠生辉;“兴安盟篇”通过燕青拳兼具南北风格的流派演变、创新设计的“马鞍形”马头琴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诠释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智慧;“新疆和田篇”让和田赛乃姆的即兴舞蹈、哈萨克族呼麦的自然之音、俄罗斯族踢踏舞的欢快节奏在同一舞台上进行精彩呈现,凸显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和美图景;“厦门篇”通过闽南童谣《天乌乌》的两岸传唱、漆线雕技艺的传承发展、中秋博饼民俗的跨海流传,生动诠释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强化“两岸一家亲”的文化根基。

在传播方式与叙事策略上,节目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深化情感联结,有效拉近了传统文化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非遗从被观赏的“文物”变成了可感知的“生活”,有效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在场景构建方面,节目打造了“可进入”的非遗空间。如在“厦门篇”的“屿见闽南”景区,观众可以体验“一站式看闽南非遗”,不仅能目睹漆线雕技艺与现代3D打印技术的融合创新,还能通过镜头体验珠绣从平面“绣”到立体“串”的工艺变革;在“兴安盟篇”中,那达慕大会的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项目让观众仿佛置身热血沸腾的草原盛会,感受到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豪迈气概;此外,“甘肃篇”以惊艳的敦煌飞天舞蹈对壁画进行活态化展现、“新疆和田篇”中踢踏舞融合秀《天之骄子》将飞行员的日常工作与踢踏舞结合,都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非遗体验。

在情感共鸣的层面上,该节目凭借细腻生动的叙事手法,成功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那份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在“厦门篇”中,当台湾知名艺人贾静雯听闻那熟悉的《天乌乌》旋律时,不禁感慨万分,脱口而出:“这是我们小时候都会唱的歌!”而在品尝地道的闽南小吃时,她的内心更是涌起了“这就是家乡味道”的强烈共鸣,这份情感纽带将两岸观众紧密相连。而在“新疆和田篇”中,各民族嘉宾同台献艺的精彩场景,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民族团结和谐关系的生动体现。而在“甘肃篇”中,一对年迈的“耄耋侠侣”为传承非遗事业倾注心血的故事,更是触动人心。他们日复一日地练功、开设武馆、收集剑谱,将崆峒武术发扬光大,并将其推向国际舞台。他们的坚守,展现了“守得住”的执着精神与“传得下去”的温暖情怀。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具体而微的情感触点,让非遗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

《非遗里的中国》第四季的各篇章,宛如一幅幅精心勾勒出的地域文化“精准画像”。这些篇章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珍贵历史,更是这些技艺在与现代生活的交流与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节目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让每一个非遗故事都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025-10-16 09:07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