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都市发展网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日,位于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的“智脑工场”孵化器正式落成,并迎来了首批企业的入驻。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类脑智能领域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对此,时识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宁表示:“当前,类脑智能的创新生态体系尚待完善。我们公司计划借助孵化器和集聚区的强大支持,推动协同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集聚。”乔宁博士是一位海归博士后,他创立的时识科技将致力于在杨浦区研发前沿的类脑视觉感知技术,并将这一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具身智能等多个领域,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创新变革。

今年四月,以长阳创谷为引领的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正式拉开了建设序幕。紧接着,在五月至六月期间,超宽禁带半导体、硅光以及脑机接口三大未来产业集聚区也相继投入建设,从而使得上海的未来产业集聚区数量增加至四个。展望未来,我们还将加速在多个未来产业赛道中筛选并推进建设。

与集聚区建设配套的有一系列举措: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发起成立,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落户集聚区。

市科委介绍,上海已形成未来产业“四位一体”培育机制,即项目经理团队主导、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同时加强央地合作、跨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力争将一条条前沿科技赛道培育成快速发展的产业。

培育未来产业的项目经理团队,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比如,类脑智能项目经理陈明是市科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他牵头组建了战略研究团队、项目管理团队和投资团队。这三个团队各司其职,在推动类脑智能研发和产业发展上形成合力。

“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通过模拟大脑的神经结构和认知原理,让计算系统具备类似人的感知、推理和学习能力。”陈明介绍,与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技术相比,类脑智能还不成熟,但未来有望降低人工智能系统功耗,减少其对数据的依赖,让人工智能持续在线学习。

如何推动这种智能技术加速发展、形成产业?项目经理团队选择在杨浦建设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 陈明解释,杨浦有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早在2017年,市科委联合杨浦区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家类脑智能领域研发与转化机构。如今,这家机构已成为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平台。

为了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集聚区,项目经理团队精心制定了一份详尽的重点任务清单。清单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吸引类脑智能领域的优秀企业落户集聚区,并着手建设“智脑工场”孵化器以及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此外,团队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起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同时,组建一系列未来产业基金矩阵,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新技术应用场景。在市科委、杨浦区政府以及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的紧密合作下,这些重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为典型,该联盟目前已汇聚了超过100家会员单位,这些单位涵盖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专注于类脑智能技术的企业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企业。联盟在积极推动类脑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医疗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三大领域。正如联盟联席秘书长、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总经理郑忠斌所言:“我们致力于将类脑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这些领域,以促进产业创新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地区有四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成为联盟的会员,其中一家公司更是与联盟的另一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展开合作,共同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并安装了模拟人脑视觉系统的仿生眼,这一创新举措为类脑智能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6 13:16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