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紫荆在线 正文

根据行业专家及研究报告的指出,蔬菜、水果等七大类食物在一年内因消耗、丢弃和腐烂而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吨。在日常生活中,蔬菜和水果的浪费和损耗现象十分普遍。

为什么大量蔬果会出现损耗现象?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蔬菜和水果的损耗与浪费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春节过后,山东济南的市民张敏对自家的冰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并丢弃了一批已经不再适合食用的“生鲜垃圾”。这些蔬果包括一颗整颗生霉的卷心菜、四个已经软烂的柿子,以及一抽屉因存放时间过长而变得皱巴巴的苹果。这些蔬果的来源各异,有的是她通过网购成箱购买的,有的是在超市里一袋袋挑选的,甚至还有一些是她父母出于关心而“投喂”的。这次清理,让张敏深刻体会到了食物浪费的问题,也让她意识到了合理储存和消费的重要性。

“心疼这些浪费掉的蔬果,也心疼钱。但没办法,吃不完放进冰箱,忙起来就忘了,放坏了只能扔。”张敏说。

除了家庭中的蔬果浪费,零售环节的蔬果损耗也较高。

在京津冀地区,记者走访一些蔬菜、水果经销商时了解到,分季节看,夏季损耗高于冬季。总体来看,蔬菜损耗率达10%至15%,其中白菜、菠菜等叶菜损耗较大,占总损耗的六七成;水果损耗率为8%至10%,其中葡萄、香蕉、猕猴桃损耗较大,约占总损耗的七八成。

“萎蔫、腐烂的蔬菜、水果,要么剥掉表皮,要么直接扔掉,菌类根部也要掰掉。店里虽有两个保鲜柜,但只能存放100斤左右,不足以满足日常保鲜需求,对温度、环境要求较高的水果蔬菜坏得快、扔得多。”北京一名店主说。

在浙江一家柑橘种植园里,果农周春国对2023年大片柑橘烂在树上、无人采摘的情景记忆犹新。

“2023年柑橘丰产却价贱,地头批发价每斤才1元多,但人工采摘柑橘每人每天要200多元。越摘亏得越多。都是好橘子,全浪费了。”周春国说。

《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也显示,我国蔬菜、水果等七大类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按2021年产量计算,共损耗浪费4.6亿吨,折合经济损失达1.88万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蔬菜、水果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短板不足,造成了损耗、浪费。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田生科等受访专家认为,在生产环节,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限制了蔬菜、水果产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保质期普遍较短,一旦价低卖难,浪费就很难避免。

2024年6月,记者走访山东滨州、菏泽、聊城等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发现,西瓜、芸豆等农产品的地头价低于往年同期。

“农产品价格越贱越卖不动。一卡车西瓜,一天只能卖一半。”受访农户、蔬果经营商户告诉记者,西瓜等农产品前几年价高,吸引农民跟风种植,面积、产量一扩再扩;加之受天气影响,部分蔬果出现高温大棚、低温拱棚、露天三种种植方式“撞期”上市情况,致使价格低迷,卖难浪费。

在流通环节,不少受访者反映,我国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发展仍相对滞后。

周春国说,自己种植的柑橘属于外皮较薄、果实偏软的品种,其附加值无法覆盖单颗包装成本;而成箱销售时,压箱底的柑橘易被压坏,损耗较高。

在山东一蔬菜产销基地,当地交通部门调研发现,蔬菜物流水平还不高:只进行简单包装,采用常温物流配送,耗损较大。

虽然当地的两大交易市场在2018年就实现了蔬菜等农产品交易量超50亿公斤,但成规模的蔬菜冷链运输企业却只有2家,全域冷链运输车辆100余台,数量不足且运力有限。

在消费环节,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匮乏也造成了不少蔬菜、水果的“被动浪费”。

一位长期专注于蔬菜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众多地区的消费市场对净菜的需求日益旺盛。在净菜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具有食用或进一步利用价值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深加工利用,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源。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导致大约20%至30%的资源被浪费,这无疑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此外,部分消费者受促销活动影响或因计划不周,一次性大批量购买蔬果,结果导致无法食用、腐烂浪费;同时,一些消费者与商家过分关注蔬果的外观,使得那些外表不佳、形态不规整或存在小瑕疵的蔬果也被弃之不顾。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