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在同一年份,该电影人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均取得了成果,这标志着中国新一代电影工作者经过近年来的沉淀与积累,迎来了一次集体绽放的时刻。

影评人子戈在评论霍猛的电影生涯时指出:“霍猛与柏林电影节之间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前作《过昭关》在平遥国际影展中荣获最佳导演奖,并在2020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受到组委会的特别关注。电影节组委会邀请了包括贾樟柯在内的七位著名导演共同探讨电影艺术的传承问题,并由他们各自挑选一位年轻导演进行对谈。贾樟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霍猛作为对话对象,同时,《过昭关》也在柏林电影节上得到了推介放映的机会。因此,霍猛新作《生息之地》在柏林电影节上的获奖,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努力与积累的必然结果。”

专注于艺术电影的导演毕赣,其戛纳获奖之路也走得稳健踏实。“他的长片首作《路边野餐》亮相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因为表现很好,第二部《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多数新导演在戛纳的起点单元。按照这样的进阶路线,第三部《狂野时代》不出意外地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再加上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的格外青睐,最终拿到了主竞赛单元特别奖。”子戈分析。

至于这次柏林“擒熊”的辛芷蕾,她的第一部大银幕主演作品《长江图》,是2016年唯一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华语影片。该片摄影指导李屏宾获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辛芷蕾作为新人的表演也受到瞩目,进入国际电影节展的视野。

“因为有这样一批电影从业者,孜孜不倦地对电影语言做探索、对人类情感做思考和描绘。我们的坚持在今年得到了一个回应。”对于中国电影今年频获大奖的原因,霍猛这样总结。

井润成觉得,中国电影在国际重要电影节展上的影响力正在有力提升。“尤其是从去年开始,中国电影在这些节展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进步。”他介绍,中国电影的入围和获奖比例逐渐回升。去年贾樟柯《风流一代》入围戛纳,管虎的《狗阵》获得“一种关注”单元大奖,今年则迎来大丰收。

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连续拿奖,大大提振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和士气。如何将这一势头延续下去,成为接下来创作者们面临的新挑战。

子戈说,不同电影节展的类型、评选标准、评审团构成各不相同,电影人要有所了解,在参投时有的放矢。他建议年轻导演可按照“从国内到国外”“先其他后三大”的顺序参与电影节展。“比如同样是针对新导演的评选,国内的FIRST青年电影展宽容度相对较高,如果是导演首作,可以先从FIRST开启第一步。入围‘欧洲三大’的难度公认最高,可以先尝试其他节展,比如接下来的釜山、平遥和东京,这三个亚洲的节展能吸引到大量国际选片人对亚洲电影的关注。”

从产业的角度看,井润成建议电影主管部门鼓励更多影片和影人走出去,同时从政策上鼓励多元创作。他还建议创作者不要太急于求成,可以从短片开始尝试,逐步进入电影节培养体系。

从创作视角出发,子戈提出,目前参与国际电影节展览,应当从两个核心维度进行思考与实践,分别是“以社会为己任的电影创作”与“纯粹的电影艺术追求”。在“以社会为己任的电影创作”这一维度,创作者需深入挖掘并提炼出具有深远意义、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如《生息之地》所展现的;而在“纯粹的电影艺术追求”这一维度,则需在电影艺术探索上勇于创新,实现突破,例如毕赣导演所探索的创作路径。然而,子戈也强调,尽管这些策略和意识对于创作至关重要,但创作者必须始终保持真诚,避免投机取巧,确保创作过程中的纯粹与真实。

霍猛对创作者们提出了宝贵建议,他强调,在坚守端正创作态度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创意。“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为我们提供观察生活与情感的多维度视角和宽广包容性。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培养自己独到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深度,将经过深思熟虑的发现,通过影像艺术的形式予以呈现。”霍猛如此阐述,这无疑是一个与自我不断较量的创作过程。目前,他正致力于对作品《生息之地》进行技术上的细致调整,期望这部作品能够以最完美的姿态,与广大观众见面。

2025-09-29 08:34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