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日,备受瞩目的沪语舞台剧《繁花》三部曲·终季正式宣布组建剧组,该作品将在10月28日至11月2日期间,于美琪大戏院隆重上演。导演马俊丰在组建会议上激情洋溢地表示:“我们要让上海人在舞台上再次焕发活力,让上海话在舞台上再次充满魅力,让这座充满魅力的上海城市在舞台上再次绽放光彩。”自2018年首度亮相以来,《繁花》前两季已成功完成120场演出,吸引了超过13万名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沪语舞台剧的独特魅力。

我对舞台剧《繁花》所蕴含的生命力情有独钟,这部作品在我心中成为了描绘上海这座城市的另一经典原型。正如作家金宇澄所言:“我喜欢舞台剧《繁花》的生命力,它是我笔下上海的另一原型。”在前两季中,这部作品成功地将“上海故事”搬上了舞台,并将沪语话剧的魅力推向了全国。如今,在终季中,它将继续延续上海的故事和审美,以一种“不响”的静谧方式,再次揭开这封寄往城市深处的情感信笺,让人们在心灵的深处感受上海的韵味。

2018年,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在美琪大戏院启幕,金宇澄笔下35万字的沪上传奇首次在舞台上呈现,全沪语的对白成为一大亮点。彼时,观众暌违沪语话剧已久,《繁花》一亮相,便成为沪上舞台界的现象级作品。演出期间,美琪大戏院门口总是热闹不已。随着作品的受众从剧迷逐渐拓展到市民,《繁花》也被冠上了“沪上社交硬通货”的美名。

“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带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皱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如是评价金宇澄在《繁花》中大胆的沪语书面化写作。对于舞台剧来说,沪语同样是作品的灵魂。从创排之初,主创就认定沪语是表现《繁花》原著精神、还原上海生活独特“质感”不可或缺的元素。上海话对白和普通话字幕的组合,《繁花》让上海本地观众沉浸式走进城市历史的同时,也顺利走向了全国。杭州、北京、香港,都留下了《繁花》的“香气”。方言非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成为了剧场效果的“催化剂”。据主创观察,外地观众对于作品的反响和接受程度并不输上海观众。

“我将尽可能多地参与终季的排练,欢迎提问和探讨,我们一起找到一个更适合当下语境的呈现方式。”在建组会上,金宇澄对主创们表示。在他看来,舞台剧《繁花》要做的是帮助当下的年轻观众看懂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书中的那个时代。金宇澄认为,上海在不少文学艺术作品中都以洋气、繁华的面貌出现,而《繁花》展现了上海市井生活的一面。这也是这部作品获得读者和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以男主角之一“小毛”举例:“这是一个上海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他是有原型的。我16岁那年在去黑龙江的火车上认识了他,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通过他,我看到了上海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变迁的个人命运。”

《繁花》原著中,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1500多个“不响”背后的暧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相较于同名电视剧,舞台剧更为忠实地反映了书中的内容和细节。马俊丰坦言,原著所受到的喜爱和关注曾让他的心态一度“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曾有观众拉着我兴奋地说,‘我看了四五遍小说,你可以把这些、那些段落加到话剧里。”

我是那个在上世纪50年代迎来晨曦的幸运儿,我的笔触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够触动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心弦,这种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金宇澄曾这样深情地评价舞台改编的成果。在每一轮的演出中,他总是不吝啬地坐在观众席上,享受着每一刻的精彩,有时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这份喜悦。“他总是不断地校正我们对这部戏的认知。”马俊丰如此说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演出的深入,台前幕后的主创们似乎越来越贴近作品的灵魂深处。“那些深沉的情感、那些重大的事件,在表达时总是曲折迂回,让人欲言又止,却又难以割舍。”这样的描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金宇澄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在即将召开的建组会上,马俊丰一改常规,勇敢地率先透露了新季的亮点,强调绝不走寻常路,决心以“别致”与“充满挑战性”的舞台风格引领潮流。他生动地将第一季中那旋转不息的圆形转盘比喻为“流动的盛宴”,而第二季中那两条长达16米的传送带则被他形容为“匆匆过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匆匆人生。而他即将在下月推出的新作,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法,重新讲述那些散落在弄堂深处的旧人旧事,为阿宝、沪生、小毛三兄弟的情感纠葛画上圆满的句号,揭开一段新篇章。

2025-09-25 09:34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