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文物音乐剧以“场景共创”为核心,巧妙地催生了“身份叠加”的创新模式。在这里,专业的编剧、作曲等艺术人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创作,而是转变为博物馆的教育合伙人,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创意,在一个个别开生面的场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观众快速走进徽文化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和音乐,让不同地区的观众在短时间内便能沉浸其中,领略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让不同地区观众快速理解剧情背后的文化内涵”,借助“合伙人”们的“快速”视角,观众们不仅能迅速融入剧情,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慢慢品味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博物馆与艺术家们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出一场场视听盛宴,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剧的回应是坚定而肯定的。他指出,文物的真实性和代入感极为强烈,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例如,冯仁镜宅、徽州石狮等实物,能够直观地支撑起剧情,使观众能够迅速沉浸于徽州文化的氛围之中,相较于虚构的题材,这种真实感与可信度无疑更胜一筹。此外,文物及其文创产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携带的文化符号无需编剧额外渲染,便能自然地为剧情增添深刻的层次和价值。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的二级编剧丁彦认为,这正是文物成为剧本优势的所在。

那么,这样的创作编排,除了优势有没有挑战呢?

“一是‘文物叙事’平衡比较难,因为文物是静态的,要特别避免把剧情变成‘文物说明’,需要在尊重史实和制造戏剧冲突之间寻找平衡。二是儿童视角适配比较难,需要把厚重的文化转化成童真易懂的故事,既要保住文化内核,又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兴趣。”丁彦认为,在反复创作打磨中,团队运用了两种解决方式:用“奇幻故事”来串联文物,让文物和文创成为剧情道具;靠“音乐+互动”来活化表达,把文物内涵融进音乐唱段,让文化传递藏在游戏和表演里,彻底弱化“说教感”。

博物馆与创作者,能否达成“1+1>2”?

“成为‘合伙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契机,一方面是目标契合度,另一方面是资源互补性,这种‘文博资源+专业创作’的结合,为《寻找清风》打下了天然基础。”丁彦提到,由她主持的文化和旅游部青研项目《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徽州戏曲文化资源活化及线上传播》,其核心是推动徽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这与安博通过“教育合伙人”机制来活化馆藏资源的需求高度一致。

“演剧+看剧+打卡寻宝”的形式,配合展厅讲解、社教活动、知识讲座等,创新融合打造沉浸式视听参观体验,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实现文化教育与娱乐体验的完美结合的一种探索。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文博戏剧的兴起无疑打破了传统“静态展览”的束缚,将其转变为一种生动、可体验、可传播的活态形式。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以《寻找清风》这部音乐剧为例,它不仅让徽州文物等馆藏资源得以“走出展柜”,走进观众的视野,更通过剧场公演、商圈快闪、平台直播、纪录片上线等多种创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博物馆的文化辐射范围。这样的转变,使得文博场所不再仅仅是“参观地”,而成为了一个充满文化体验的场所。 丁彦指出,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博物馆宛如一座“创作富矿”。实物文物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具象化素材,而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则为作品注入了深厚的底蕴,有效避免了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米之炊”或内容空洞的问题。此外,博物馆提供的平台资源还能助力作品的精准传播。以《寻找清风》为例,它借助安博的馆校合作资源,成功地将文化传递给青少年群体,为戏剧艺术培养了新的年轻观众。这一创新实践,无疑为博物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