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宜昌路救火会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当时建筑领域的典范。整个建筑群均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建筑的主楼高达四层,并在后来加盖至六层。建筑群中庭矗立着一座高达42米的方形火警瞭望塔,塔身逐渐向上收拢,顶部设计为八角形的敞亭,既实用又美观。 大楼外部采用褐色面砖包裹,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的独特韵味。建筑采用竖向线条构图,窗间墙上下贯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此外,局部采用白色勾缝的砖墙,在光影的映衬下,更增添了建筑群的韵律感和层次感。 整个建筑群占地1800平方米,不仅在落成时被誉为“普陀区第一座高层建筑”,更在当时的建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铜钟

设计者将功能美学发挥到极致。主楼一层是消防车库,车辆可直接驶向警情现场;上层通过内廊式设计联通办公区与生活区。而最震撼的仍是那座42米高的瞭望塔——它至今保持着上海13座消防瞭望塔中的高度纪录。

城市之眼的变迁史

塔内每层15级铁质台阶旋转而上,不足1米宽的梯道陡峭如天梯。登上塔顶八角亭,视线可穿透城市天际:南至上海交大,东抵杨浦大桥,北达汶水东路。

宜昌路救火会资料照片

这座塔曾是苏州河工业区的生命守护者。1932年,日商纱厂沿河聚集,火灾频发,日商集资向工部局申请建造了这座救火会。它负责康定路以北,西至武宁路,东至西苏州路等地区的消防安全,为纺织厂、橡胶厂等危险系数高的工业设施提供保障。

1949年后,这座建筑随时代洪流数次更名:从“消防处第四区队”到“武警消防中队”,再到如今的“宜昌消防救援站”。唯一不变的是守护的使命——它成为上海服役时间最长的消防站。

在过去的岁月里,消防员们肩负着守护城市安全的重任,他们需要全天候、不间断地在瞭望塔上值班,严密监控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旦发现火情,他们便会立即敲响那古老的铜钟,以此发布出动指令,警报声在夜空中回荡。这种塔顶的铜钟报警系统,一直沿用至20世纪末。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上海所有的消防救援站的瞭望班被撤销,曾经矗立在街头巷尾的瞭望塔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

墙体之上至今保留着两枚铭牌:一为上海消防救援队宜昌站的醒目标识,颜色为蓝;另一则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9年第三批)”的荣誉标签。这两枚铭牌汇聚了这座建筑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活跃的消防战斗阵地,更是一座静态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