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合肥经历了一次降雨活动。在经历强降雨之后,土壤水分含量已接近极限,野生菌的生长进入了高峰期,这同时也是误食有毒蘑菇导致中毒事件的高发时段。

9月15日,合肥市一位市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令人关注的帖子。他讲述了自己在合肥某公园采摘野生蘑菇并食用后,不幸出现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最终不得不前往急诊室求医的经历。这位市民透露,他之前曾尝试过采摘并食用过野生蘑菇,但当时并未出现任何问题。然而,这次他特意准备了一个袋子,采摘了一袋蘑菇,晚上却出现了剧烈的呕吐和腹痛。在紧急就医的过程中,他被送往急诊室,接受了四管血液检查,并输注了三瓶液体。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建议他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涉事公园的管理方工作人员在接受合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园方面已经关注到了这一事件。实际上,类似游客擅自采摘蘑菇的情况在公园中实属罕见。公园内设有明确的标识标牌,提醒游客不要采摘植物。一旦园内工作人员发现游客采摘蘑菇,会及时进行劝阻。然而,如果游客执意要将蘑菇带走,我们作为管理方也感到无可奈何。

针对此事件,公园管理方表示将会加强园区的管理,“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关于野生蘑菇安全防范的会,在园区内又增设了请勿采摘的安全标牌,同时跟一线员工再次进行强调,发现此类情况,及时制止。”9月15日下午,该公园已完成对园区内的常见大面积的野生蘑菇进行了清理。这两天,还将对公园各个角落里蘑菇进行细致清理。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也发出提醒,不建议在公园的园林绿化中采摘食用任何东西,“咱们公园里的植物主要都是用来做绿化的,本身就不属于可食用的范围。”

“野板栗、野松果、野山楂、野酸果、野蘑菇”进入秋季以来,“捡秋”活动在社交平台上非常流行,合肥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分享自己的“捡秋”经历。有一些人将“捡秋”的收获制成标本收藏展示,也有的人将野味吃下肚,品尝秋天的第一口鲜,这其中就潜藏着不少安全风险。

安徽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近3个月全省因食用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稳居各类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首位,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大青褶伞这一常见毒蘑菇导致。而此次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是大青褶伞。

与大众普遍认知的毒蘑菇形象截然不同,这种蘑菇在幼年时期伞褶呈现出纯净的白色,随着成长逐渐变为浅绿色、青褐色或淡青色,其色彩并不鲜艳,形状也缺乏怪异和诡异。这种看似无害、平凡无奇的“朴素”外观,往往使人们在野外行走时对其放松警惕,从而导致误采误食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夏秋之交,高温多雨的天气如期而至,这也正是大青褶伞蓬勃生长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日子里,无论是在公园的翠绿草地上,还是在山林蜿蜒的边缘,亦或是农田的菜地旁,甚至是城市繁华的绿化带中,都能看到大青褶伞那独特的身影。此外,大青褶伞还常常与一些无毒的野蘑菇共同生长在同一片环境中。对于缺乏植物学专业知识的一般民众来说,面对这些善于伪装的大青褶伞时,往往容易产生误判,难以分辨其真面目。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