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浦东新区祝桥的老街之上,常君顺利地从其父亲手中继承了这家历史悠久的烟纸店。这家店铺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供销社,随着岁月的流转,经过父辈们的传承与努力,它不仅承载了一个家族的生活来源,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尽管老街的根深蒂固,常君及其妻儿却鲜少选择回到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居住。这样的选择背后有着一个很现实的考量:停车问题。这里的主要街巷,如东大街、南塘街、南北大街、共青路等,依旧保留着早前的风貌,道路狭窄局促,缺乏固定的停车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难求”成为常态。而在西市街这样仅能容纳一人通过的一两米宽的巷弄,更是狭窄到对面楼的邻居可以直接隔窗握手,车辆几乎无法在此处停放。这种局促的空间条件,使得回家停车变得异常困难,也让常君一家对回老街居住的念头望而却步。

转机出现在最近,一处临时停车场悄然启用。这源于祝桥镇文明办与居民区共推的一个设想:将长期荒废、封闭闲置的地块重新“唤醒”,划出临时停车位,解燃眉之急。

常君一家的停车难并非孤例。放眼浦东新区,夜间停车位需求高达74.3万个,停车难是许多老旧小区居民的普遍痛点。

三林镇杨思路第二居民区盘出停车位,并通过居民座谈会制定停车规约

今年以来,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联合区建交委等多部门,将破解停车难纳入“文明城区创建为民”重点实事项目。一方面深入挖掘潜力、盘活闲置空地;另一方面,推出“文明单位共享停车位”行动,向全区各级文明单位发出倡议,迅速凝聚近200家单位的响应与支持。通过“错峰停车”“潮汐停车”等创新机制,该行动已覆盖20余个老旧小区,惠及超过5000户居民,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源集约利用、社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空间活化

常君所在的祝桥镇第一居民区,巷弄如毛细血管四通八达。停车是每日上演、考验技术与耐心的“小路考”。狭窄的弄堂间,车辆进退辗转、小心翼翼,每一个车位都来之不易。每到傍晚,附近的六灶港桥两侧也密密停满,只余一车勉强通过的宽度——这是开放式老社区独有的风景,也是被挤压的日常。

这片老街,如同上海许多的老土地:油车弄里仿佛还隐约回荡着古法榨油的声响,洋布百货商店早已褪为记忆。自建房紧挨直管公房,租赁户与职工住房交错并存。外来人口倒挂,空间资源捉襟见肘。

居民区书记包苏渊将目光投向了那片封闭多年的动迁区域——杂草丛生、环境杂乱。“能不能把它变成停车位?”

简单一问,推开了一场微小的破局。这块3000多平方米的土地经重新硬化、科学规划,蜕变为整洁的临时停车场。此前,位于老影剧院西侧与南侧的另一处空地,也随着违建清退与街心公园焕新,成为停车空间。两个项目,共带来160多个车位。

缓解的不只是停车难。晚归的人不必再为寻车位而焦虑,一种从容的心理状态,正悄悄回归日常。

在浦东新区众多街镇,正在进行一系列“空间活化”项目的系统化实施。例如,轨道交通16号线的鹤沙航城站通过整治闲置土地,增设了1794个非机动车停放点;而18号线的鹤涛路站则取缔了非法占地,并新建了绿化带停车场,预计将提供500个停车位。

这些项目不仅代表着“开辟新地”的开拓精神,更凸显了“激活旧资源”的重要意义。以鹤涛路和航头站周边为例,通过精心协调商业布局、优化空间规划以及增设引导设施,成功实现了停车区域的高效扩容。而在三林镇杨思路第二居民区,一系列的居民座谈会汇聚了居民们的智慧,形成了一份具有鲜明共识的“停车规约”:优先保障业主车辆、紧急情况下的车辆以及残障人士的车辆停放需求。同时,严格限制外来车辆滞留,严禁违规停放行为。在社区共治的过程中,不仅重拾了社区秩序,也重塑了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